| 新闻

↓↓

“双减”落地的首次中考,青岛语文试题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2-06-14 09:00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6月13日,2022年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正式拉开大幕。作为青岛“双减”落地后的首个中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题型设置、考查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天下午,青报教育在线采访到语文教学专家、崂山区实验学校郑成业老师,他认为,今年的语文试题在保持试题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试题难度不大,但命题方式灵活,既能照顾到“双减”背景下的教考衔接,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具备一定的区分度,实现中考的选拔功能。

试题更灵活,释放鲜明“双减”信号

在郑老师看来,今年的语文试题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考的正面引导作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赋能,更好地为落实“双减”政策探路。比如名著阅读题,给出了一张名著《骆驼祥子》的插图,图中车子很大,祥子很小,大小比例明显失当,要求考生看图阐释观点,说说这样画是否合适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理由。郑老师说,这道题很有“味道”,它没有固定答案,无法通过机械训练达到备考目的,回答这道题不仅要读懂读透《骆驼祥子》,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具备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意味着善于活学活用的学生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而相较于以前的现代文阅读,今年中考语文在选文上也更加灵活。郑老师说,以前的文本都是一整篇文章,今年却是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都围绕春天主题,根据学生描述,题目内容应该是抒情散文文本,这就突破了多年来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本选择导向,命题者不再照顾所谓的备考指向,而是以课标为依据。“学生在考场上读到这样的美文,也会感到惬意吧。”郑老师感慨道。

试卷结构更简洁,避免考生进入“套作”雷区

郑老师认为,本次作文命题也有突破。例如,往年会有两个题目供考生“二选一”,这看上去虽然体现“选择性”,但是一定程度上为考生“套作”提供了方便。郑老师说,很多考生备考时会背诵几篇成品作文,通过“二选一”选择一篇合适的,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完成作文。今年的作文只有一个题目,而且作文材料与阅读文本相关联,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套作”。

据考生描述,这次的作文材料,出自阅读文本《春之思》中的一段话,大致如下:“谷雨到来,天越来越热,雨也越来越多。草木准备大口的喝水,顶着烈日,迎接新一轮生命的节气”,“有人认为这是它对信念的坚定,有人认为这是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要求考生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也可以抒发感想。

郑老师表示,其实,这就是一道材料作文,只不过材料出自阅读文本而已。审题时要读懂材料的深层含义,这句话写草木逢春后抓住机遇,不怕困难,为下一步成长做好准备。“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脑中冒出的竟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发展才是硬道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等领袖名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这个题目鲜明的时代性,并且本次题目形式别出心裁,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文本中的部分内容当做写作的材料,使得试卷结构更为简捷。” 

郑老师根据考生描述的试题解析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是:迎接新一轮生命的节气、对信念的坚定、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等。如果考生要叙写经历,可以写取得一定成绩后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的经过;如果要抒发感想,则可以写不断攀登、超越自我的重要性。应该说,这道作文题既有鲜明的时代性,还有较大的开放度。只要考生能扣住“信念”“憧憬”等关键词来写,就不会跑题。如果原题要求更宽泛一点,本次写作就与日常练过的“青春奋斗”“个人成长”等主题写作有些类似,这些主题考生都很熟悉,不必担心跑题。

中考试题突显“考”与“教”的变革

与此同时,从今年中考语文试题“考”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对老师“教”的更高要求。郑老师说,比如在《骆驼祥子》的导读课上,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只会设计“记忆性问题”,有些老师则能设计“思考性问题”,有些老师还能设计“探究性问题”,本次考试中的语言运用题能够让这三种教学设计分出高下。

郑老师表示,“双减”政策发布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作业数量有所减少,作业形式更加丰富,学生睡眠时间有了保证等等;但是,目前看来,很多学校仍在观望,不少老师还会纠结,很多家长依然焦虑。而这次中考,就是一块试金石,或者说是一个“双减”下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试题中体现出的方向,将对今后教师的教学方向、家长的教子心态产生影响。“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今年的语文试题可以说很好地发挥到了它应有的作用。”郑老师说道。

青报教育在线 高晶欣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