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在青岛大学路小学的一节《搭配问题》的数学课上,老师将学生的探究作品拍照上传到电子白板,学生用投票器选择与自己相同的答案进行投票,在小组交流后进行第二次投票,两次投票结果的整体变化和个体变化的统计图迅速、精准地展现在屏幕上。这种人工智能系统将学生的思维以可视化、数据化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为老师科学地进行下一步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这是大学路小学智慧教育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
老师变学生知心人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助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支撑,大学路小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名“先行者”。早在2107年,学校便立项青岛市十三五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品·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总结出了“品·智”课堂教学的总模式和8个学科模式,获得青岛市科研成果一等奖。
2021年,大学路小学校长张文龙主持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小学课程建设策略研究》成功立项省级课题,学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热点,展开了新一轮丰富且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学校不是单纯地重金购买信息化设备,组建智慧教室,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设备的功能,使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场景,数学课上对麻吉星系统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老师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地掌握学情,能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在评价中继续使用投票数据,结合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分层练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为可贵的是,学生通过数据对比,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思维变化和学习过程,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层次化、结构化的思维。
同样,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他学科课堂上也被有效地加以应用。语文习作课上的AI智批系统不仅能初步批改作文,还能指导学生修改提纲,被学生亲切地称为“AI老师”;英语课以音视频为媒介,打造模仿秀实景课程,让学生通过情景剧、歌曲、配音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科学课上的VR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知识更加立体、生动……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建构了技术融合的智能化课程环境,而这也正在给教、学、评的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
研究成果亮相全国舞台
课题引领教师成长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小学课程建设策略研究》课题引领下,大学路小学的课堂上充满了科技力量,同时也在不断地产生“溢出效应”——老师们以科研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设计打磨了诸多精品课,并在全国、省、市、区的舞台上展示。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课堂2.0教学研讨活动中,大学路小学语文教师何璇、庄鸿雁分别执教了六年级上册习作《我的拿手好戏》指导课和赏评课;在青岛市南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活动中,大学路小学数学教师吴娇进行了课例展示;在青岛市教科院开设的青岛教育e平台课后网名师空中课堂小学课程中,大学路小学数学教师曲耀莉、张航英、叶晓妮和英语教师王静参与授课……老师们的教学成果和自身的成长无疑也是学校智慧教育建设过程中一个个成功的缩影。
打造五大智慧学习空间
助力学生心智发展
大学路小学对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探索远不止于此,立足培育5C(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素养的智慧型人才的目标,学校规划了更为长远的蓝图——建构“品•智”5.0课程,实现素养与课程之间的智慧化联结。
据了解,“品•智”5.0课程由国家课程和地校课程组成,学校将以人工智能技术关联并优化课程群,架构起五种智慧学习的课程空间样态,即共享泛在的学习空间、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智能互联的学习空间、沉浸体验的学习空间和创新实践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智能互联的学习空间中,麻吉星系统和小度智能音箱早已投入使用,学校后续还将为每位教师配备v11智能语音鼠标,让老师可以随时把学生语音回答转化为文字。而在沉浸体验的学习空间,学校正探索VR/AR课程,将充分发挥Zspace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为一体的技术优势,营造了模拟逼真的学习情境……
在这种智慧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感知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借助数据的分析,选择科学的、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和潜能的激发。
大学路小学副校长王冬梅对此表示,“品·智”5.0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它将使课堂实现从信息处理到思维冲突、从分层教学到精准培养、从展现教学到组织学习、从教学生“会”到教学生“学”的转变,让师生“心智”获得从常识、知识、智慧到精神的纵向发展和升华。
众多研究表明,学习的本质是构建人的大脑。人工智能正是对大脑的一种模拟,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的融合绝非提高教学效率那么简单,关键在于通过对思维的感知和改变,发展学生的大脑,进而影响学生心智成长,这是大学路小学对人工智能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科学根基。当下,一所闪耀着智慧教育光芒的校园,正将学生美好的成长不断变为现实,这必将赢得全社会的瞩目。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