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的理念,离不开教师这支主力军。近日,在青岛大学路小学组织的“双减”主题论坛上,所有学科的老师结合各自的思考和实践,畅所欲言,分享了双减背景下各具特色的做法。这场“百家论坛”成为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不仅助推了“双减”政策的落地,也激发了教师活力,促进其自身专业成长。
破题作业设计,各学科频出妙招
在“双减”背景下,各学科组教师努力找准“双减”工作的着力点,进行自学、交流和实践,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为例,就呈现了许多个性化的方法。如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讲授完《精卫填海》一课后,为学生提供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一是以语音或视频的形式背诵课文,二是以语音或视频的形式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三是利用课前演讲环节讲述自己喜欢的其它神话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的程度进行选择,这样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老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情。
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老师也有着各自的思考,六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完《春日》这首诗时,更是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后作业,学生们有的将这首诗讲给家长听,有的根据诗的内容创作一幅画,还有的收集作者朱熹的其他作品来诵读等。
同样,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有自己的心得,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布置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的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绘制成统计图;英语学科设计创编绘本、情景剧表演、呼叫值日生、字母小报等活动……每一种方法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的成果,是对“双减”政策的深刻思索,每一次共享都可以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们相互取长补短。
教学提质增效,每堂课都在行动
借“双减”之东风,各个学科的老师自下而上地动了起来,他们不仅仅聚焦作业设计,还关注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诸多经验,并且早已在课堂上应用。例如,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讲授《变化的影子》一课时,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记录同一位学生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刻的影子长短,以此探究影子长短与时间的联系。
类似这种活动化的教与学已经成为大学路小学课堂的一种常态,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带他们用橡皮泥捏字母学习拼音;《海洋教育》等地方性课程则带学生到海边、研究所、实验室等场所,进行体验式探究学习;美术老师带学生采摘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树叶来制作秋天的景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样的课堂氛围更活泼了,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中,思维也打开了。
立足“双减”,老师们边学边思,边思边做,努力实现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获得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这其实与学校一直践行的素质教育和悦动课堂改革一脉相承。
撰写双减故事,人人收获皆不同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队伍加速成长势在必行,为此,学校结合“双减”,组织了青年教师写作基本功考核,要求老师们根据双减主题培训学习和平日工作实践,撰写一篇“双减故事”,并由学校干部一一指导点评,旨在让老师们学会发现自身工作的闪光点,学会反思实践中存在问题。
数学教师苑天培发现有的学生遇到不会的题,多读几遍就会了,基于这种读思结合的优势,她在新授课时布置学生回家分享课堂笔记的作业,同时让学生读应用题题目,读错题、说思路。“学生对题目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苑天培在自己的双减故事中说。
体育教师刘娜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不愿意跳绳,有的插队跳,于是及时调整了学习策略,让会跳的学生来当小师傅,并通过分解教学、降低难度等方式,给不会跳的学生一个逐渐适应、尝试提高的机会,他们很快就融入到了训练的氛围中。刘娜对此收获道:“‘双减’之下我们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在分层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尝试实践、重视规则、乐于助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新课堂中的小主人。”
在此系列论坛的推动下,老师们从自我改变开始,在教学岗位上早已开始了大胆的实践探索,人人学有目标,教有特色,做有收获,并且各个学科充分行动了起来,让减负增效真正落地生根,有效推动了五育融合,这正是学校和老师们对“双减”政策的有力贯彻和全面实施。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