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从怀有特教梦想的师范生,到“用满腔的爱为残障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的特教教师,青岛市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导主任王丽霞,在特殊教育岗位辛勤耕耘二十七载,用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母亲的博大胸怀,为残障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模范地实践着一位特殊教育教师对党的特殊教育事业的无悔誓言。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能够用爱心为这些身有残疾的孩子打上亮丽的底色,我心中就会感到安慰和骄傲。”王老师说: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着那群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眼睛里却充满灵气的孩子张大嘴,拼命的模仿着她的口型,却只能发出刺耳尖音的情景。那一刻,她含着泪水告诉自己:只要一天不离开学校,她就会用千百倍的爱来呵护这群可怜的孩子,会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学校的孩子因为离家较远需要住校。当别的孩子还依偎在妈妈怀里的时候,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六七岁的残障孩子就要学会自己吃饭、叠被、洗漱,适应自己一个人睡觉的生活。
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晚上,她在宿舍里抱着、哄着那个刚满七岁,因为第一次离开妈妈,第一次没有了妈妈的陪伴,晚上一直哭着不肯离开她怀抱的小女孩一直到十点多。看着她小脸上挂满泪水沉沉睡去,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母亲。
为了能多陪伴这些孩子,她在学校里一住就是四年,每天早晨,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穿衣、叠被、洗脸、刷牙。中午,她一口一口地喂着那些自己不会吃饭的孩子。晚上,她在宿舍里抱着、哄着孩子们入睡,时不时给他们掖好被子。帮孩子们洗被大小便弄脏的衣服,更是王老师工作中经常要做的事情。
王老师说: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称赞,一切只是因为她爱这群可怜的孩子,给予他们多一些,再多一些,是她不变的信念。
“和你们在一起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特殊教育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即便我把一生的青春热血全部挥洒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也无法体验到桃李满天下的欣慰,然而,我却依然痴爱着自己的特殊教育事业……”
为了能多和学生在一起,女儿刚满四个月的时候,王老师带着女儿住到了学校。而她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她放心不下这帮孩子,住在学校里,她就可以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晚上,为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发清楚一个简单的音节,她坐在教室里,面对面地让学生观察她的发音部位,一遍一遍地在学生耳边大声的拼读着。出了教室,她才知道刚满四个月的女儿因为找妈妈哭的嗓子都哑了。
她是真的离不开这些孩子,离不开特殊教育岗位。
2003年,王老师借调到实验小学任教。在那里,她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快乐得总也停不下小嘴的孩子,听着他们清脆悦耳的童音,她体会到了从来没体会到的乐趣。但是,每每这些乐趣拨动她心弦时,她总会想起她的那群聋孩子。那年的教师节,实验小学请来了特教学校的孩子。当她听到那群和她朝夕相处了七年的孩子在舞台上朗诵《感恩老师》,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喊出:老师,我们爱你的时候,她不禁泪流满面。孩子们问她:“老师,您什么时候回来呀?”那一刻,积蓄了很久的情愫又一次推动着她未曾改变的执着,让她的方向变得更加明确,更加坚定。她说:回到特教学校,和孩子们在一起,她的人生才会变得充实。
“不断超越是为了让你们更好的成长”
“老师,我要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丰富的知识”,这是发自残疾学生内心的呼唤,也是王老师不懈的追求。
作为一名在特教战线上已经耕耘了二十七年的特教工作者,王老师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特殊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每天晚上等孩子睡了,她总要在办公室备课到十一二点以后。一个学期,她写下了厚厚的十三本备课本。王老师说:那厚厚的备课本是她的付出,也是她的收获,是她永远的财富。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王老师不断开展教学研究。她承担学校“分类教学”实验班的实验任务,尝试进行“聋校语文情境串教学”的研究工作,带领老师开展“提高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的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和孤独症实验班创建工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她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愈加提高。她的多篇论文曾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并获奖,上的课在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她本人先后获得“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让你们适应并最终融入社会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王老师说:踏上特教讲台,做了这些孩子的班主任,她就知道,让孩子们自信地适应并最终融入社会才是她最大的愿望。
作为特教教师,要教学生读书写字、发音说话、简单的计算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与人沟通,如何更深入的了解并融入社会。
王丽霞做了十四年的聋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她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自立于社会的信心与勇气,教给他们学习与生活的方式方法。
为了使学生全面的认识社会,她在教室里创办“国际、国内、校内新闻栏”,带学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和报纸,了解国际国内新闻,并要求学生将感兴趣的新闻记下来,张贴在新闻栏内,供大家阅读。每天早晨,在班里开展十分钟的“新闻天天说”。学生轮流上台介绍当天新闻,和同学交流对新闻的感受和看法,对新闻内容表达意见。这一方法适应了高年级聋生渴望了解社会现实的愿望,增长了他们对社会实际的了解,也让他们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教会他们要正视现实,摆正位置,学会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的方法,以此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为他们最终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学校招收智障学生以后,王老师又承担了学校沟通与交往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增强智障学生主动交流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交流方法、技巧和礼仪规范,王老师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主题交流实践活动,家校携手拓展运用等形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与交往能力,为他们将来适应和融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用耐心去等待和感受你们给我的简单幸福”
选择了特殊教育,就是选择了耐心与等待,也就选择了要学会体验简单的幸福。
教孩子们学会发音说话是聋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开学第一课,为了教会学生一个简单的音节,王老师课前照着发音器官图,拿着小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型,研究正确的发音方法。上课时她精心讲解、反复示范,蹲在每个孩子面前让他们观察她的口型和舌位,拉着他们的小手感受声带的震动,趴在他们的耳边,一遍遍地重复那个简单的音节。当听到孩子们只能发出刺耳尖音的时候,她也曾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但看着孩子们课下拿着小镜子一遍遍地练习,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她的反应,她告诉自己:别着急,慢慢来。她开始带着孩子们玩发音小游戏,在游戏中渗透发音方法。终于有一天,在发音游戏中,她听到孩子发出了那个正确的音节。那一刻,她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和满足,也真正地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王老师说:作为特教教师,她从不渴望桃李满天下。因为她一直都明白:特殊教育最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只有经过无比漫长的等待,才会有所收获,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对于特教老师来说,幸福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音节,一句清晰的“老师”,一张自制的贺卡,可能只是看着孩子们能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