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市南区:在老城区的校园上建起体教融合高地

2021-09-01 18:04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迎接青岛嘉峪关学校学生们的不仅有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还有惯例的体质监测。假期有没有坚持完成体育作业,身体是否长高增重,体质健康水平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情况都将变成详细的数据,在开学第一天就明确地呈现出来。

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工作被置于如此之高的位置上,正是市南区体教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7月,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曾对市南区的学校体育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虽然国家层面上明确提出体教融合仅一年多的时间,但在市南区,学校体育改革,也就是体教融合的探索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了。起步早、发展好的市南模式究竟给体教融合提供了哪些思路?

要拿冠军更要普及

此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之下,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会脱离学校教育进入体校学习,逐步走上专业化体育竞技的道路。而学校体育则常常处于被弱化的位置,体育课也只教授最简单、最基础的运动技能。这时的体育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

体教融合之后,学校体育要改变被弱化的局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也意味着,学校体育要关照到每一个学生,要承担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使命,让更多的体育人才从学校中走出来。

五六年前,市南区开始探索学校体育改革时,也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青报教育在线,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倾向于把具备体育特长的孩子送到学校,让孩子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这就对学校体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另一方面,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习惯、实现全面发展是越来越多学生发展的需要。“市南教育已经过了用奖牌来证明自己的阶段,我们更希望体育的育人价值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得以体现。”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南区学校体育的重点已经不仅仅是在各个项目上拿冠军,而更侧重于普及,侧重于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锻炼,从而享受运动的乐趣。

这是一种由点向面的转变。然而,普及比拿冠军难太多了。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需要重新认识并认同体育的育人价值,此外,便是现实的场地和师资问题。市南区作为老城区,空间发展上处处受限,多数校园面积并不算大,区内三十多所初中、小学,甚至找不到一块400米的“高配”操场。

如果硬件改变不了,那就着重在软件上下功夫。于是,市南选择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上着更多笔墨。青少年体育工作被摆到全区战略性位置来抓,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区长任组长,顶格推进。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市南区学校体育改革正式开启。

推进六个技能链

要普及,但具体要普及什么呢?市南区提出了“六个技能链”的具体实施方案。这是一种分年级的梯次发展思路:一年级普及跳绳、二年级普及武术、三年级普及帆船、四年级普及游泳、五年级普及足球、六年级普及篮球。

在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杨鸿清看来,这条技能链带着鲜明的市南特色。市南教育提出了“让每一名师生都出彩,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的设想和目标,这条技能链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呈现,也是擦亮“最优教育在市南”的重要举措。另外,就具体的项目而言,游泳、帆船项目更是市南区实施海洋教育在青少年体育方面的具体落地。

“童子功永远不会忘。”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六个技能链可以让学生在少年时代至少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而这些技能也会化作习惯和素养伴随其终生。

2015年,市南区开始选择几个年级试点体育技能普及工作。开始的几年,在普及的方式上、项目的选择上都进行了多种尝试。比如游泳项目,经历了从开始的与俱乐部合作,到给学生发游泳券,再到目前的全区排大课的形式。

一开始,市南区还推行过击剑项目。去年,一名从市南区毕业、练习击剑的学生就曾凭借该项目的专业表现被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录取。如果往回追溯,当时市南区在1至2年级普及击剑项目,正是这名学生改变人生发展轨迹的起点。

那么如何让技能链真正落到实处呢?市南区又提出了“2+1+2”的课时安排,即每周2节体育基础课、1节选项走班课、2节体育活动课。在有效的课时保证中,技能链落地有声。目前,这条技能链每年可以普及学生40000余人次,全区学生六项体育技能考核合格率达到90%以上。游泳——“真情泳动”、帆船——“悦海扬帆”、冰雪——“冰纷飞扬”已成为市南区的三大青少年体育品牌,普及人数、竞赛成绩、影响力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体育项目的普及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青岛文登路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帆船特色学校,青岛宁夏路小学被评为全国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代表,青岛莱芜一路小学花样跳绳社团荣获世界金牌,118个孩子登上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舞台,赢得广泛赞誉。

据了解,下一步,市南区还准备在初一年级普及排球项目,打造“7+N”的体系。“7”指的就是区级层面的七项运动项目,“N”则是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的特色项目。这样,市南区的孩子将至少掌握七种运动技能。

破解师资难题

有了顶层设计,也有了实施方案,要推进专业体育技能的普及,师资问题便成了最实际、最难攻的大问题。当前,普通的体育教师多数出身于体育教育专业,更加适合于体育基础课程,帆船、滑冰等项目则需要更为专业的高水平运动员或教练的指导。

破解这一现实难题,市南区采用了机动灵活、多管齐下的方案。一方面,公开招聘高水平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对内设立“名将工作室”,将专业训练与业余训练相结合,将体育教育与体育竞技相链接,通过目标化管理在职教师、外聘专家、开展社会化合作等多种模式,补齐师资短板,打造高水平师资教练队伍。

另一方面,对外成立“体育课程资源库”,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准入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实行末位淘汰,为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体育协会在学校开展规范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提供制度保障。目前,资源库里有资质的课程提供方的数量已达到300家之多。

此外,市南区还采用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市级体育项目管理中心以及多家体育俱乐部进行合作,深入学校挖掘体育“苗子”,提前进行科学、精准、专业的体育训练,每年派遣具有校园体育指导员资格的教练员200余人,培训组建校队300余支,系统训练学生5000余人。

在嘉峪关学校,仅仅体育课,学校就开设了击剑、健美操、棒球、田径等21门选项走班体育课程。课程之所以这么多,也正是源于师资团队的保障。嘉峪关学校外联保障中心副主任王钦呈告诉青报教育在线,学校有37个班,有7名体育教师加2名兼职体育教师,为了真正实现体育课的选项走班,学校在引入校外资源上下了“大功夫”。目前学校与11家校外俱乐部紧密合作,此外学校还与田径女飞人黄潇潇等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着密切对接,将附近的天泰体育场充分利用了起来。

正是因为这些,嘉峪关学校才得以建构起学校体育的三阶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基于课堂教学维度、重在普及,拓展型课程基于身体运动技能训练维度、重在分层训练,扬长型课程基于形成学生体育专长、重在张扬体育个性。也正是因为这些,学校的体育课实现了“双师”授课,发挥教师和教练的专业特长,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其他学校在破解师资难题上也各出奇招。莱芜一路小学因场地受限,选择了花样跳绳项目,学校不仅聘请了国家队和大体协的教练前来进行训练和编创指导,还将本校体育老师送去上海培训。帆船特色学校文登路小学,聘任中国女子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宋坤为名誉校长,吸引着更多的孩子关注帆船项目。

改变正在发生

当我们说到这里的时候,一开始提到的场地问题早已不再是问题了。场地小,就因地制宜挑选项目;没场地,那就充分利用周边大学、体育场的资源。毋庸置疑的是,市南区的体教融合正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每一名教师、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也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的未来发展。

嘉峪关学校的一位同学,小学入学前常因为眉毛上的胎记而自卑。一年级选项目,他选择了击剑。当他戴上面罩站上剑道,暂时性地忘掉了那块胎记时,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乐趣包围了他。慢慢地,他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笑开朗成了他的代名词。后来,不光击剑,他还加入了学校健美操队,成了活跃的校园体育小达人。

在宁夏路小学,手球队已经毕业的孩子还常常问教练,学校什么时候进行训练,他要看看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参加,因为手球已经成为他最喜爱的运动方式。

在莱芜一路小学,备战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跳绳表演的3个月内,一名学生欣喜地发现自己长高了4公分。

在朝城路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健康饮食、科学锻炼、个性化指导让每个学生的体质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

除了这些,体教融合也正在改变着更多的人、更大的群体。在市南区,率全省之先创建的“学生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让“一校一策”“一生一策”的智慧体育评价落地夯实。贯穿全年12个月份、覆盖全区9个学段、多达20个项目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让区域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实现全员化、常态化、精品化。

市南区已连续三年蝉联帆船“市长杯”和市锦标赛团体总分冠军,夺得游泳、乒乓球、网球等多项锦标赛的团体总分冠军。

近年来,输送体育后备人才至国家队10人,省队62人,市队近300人。

按照国家标准,小学生一分钟跳绳117个就算满分,市南区孩子们的平均数是119个。全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常年稳居95%以上,2021年全区中小学生肥胖率、近视率分别下降了2.35%和1.04%。

市南区中小学共荣获38项国家级、28所省级和50所市级体育特色校称号。

……

改变正在发生,每一个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再过二十年,随着这一代孩子的长大,当下的跑步热或许将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滑冰、帆船、击剑、棒球等等不同运动形式的百花齐放,终身运动的习惯、追求健康的理念将成为最自然的事情。

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将拥有更强大的基础力量。这或许就是体教融合最有可能绘制出的未来图景。

青报教育在线  王敏敏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