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多年前的“热门”变为目前撤销最多的专业?这件事该如何理解

2021-07-08 16:01 来源:上海教育

今年3 月 1 日,教育部公布 2020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年度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 2046 个、审批专业 177 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 93 个,撤销专业518 个。

据统计,新增备案专业数量最多的学科依然是人工智能,本次共有 130 所高校新增。此外,智能制造工程有 84 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有 62 所高校新增,分别位居第二、第三。

而 2020 年高校撤销较多的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撤销高校数量都超过了10 个。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最多,达 21 个。该专业前几年已被大规模撤销,如2019 年撤销了 13 个。

不少高考考生和家长想从新增、撤销专业名单中,找到“热门”“冷门”专业,作为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的依据。不得不指出,这并不了解高校为何新增或者撤销专业,简单以新增多就认定专业热,或者以撤销多就认定专业冷,是颇为盲目的。会出现盲目追逐热门的问题,导致“热门”转眼变“冷门”。

这次撤销最多的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是多年前考生和家长追捧的热门吗?事实上,近年来撤销最多的专业,大多是当年被不少学生和家长追捧的所谓“热门”。一些高校在举办新专业时,也迎合考生们对“热门”的追逐,不顾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而“一哄而上”开设这些专业,导致这些专业招生人数多、专业教育缺乏特色,而社会需求并没有同步跟上,很快就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如此举办的专业,也被称为是“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即只是以热门为噱头,并没有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

但这并不是说撤销最多的专业,就是冷门专业了。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部分高校撤销的同时,在有的高校依旧办得很不错,是学校的特色和强势专业。也就是说,分析专业,必须结合学校的具体办学情况,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来谈某一个(某一类)专业,同一个专业,在某校是优势专业,在另一校则可能是弱势、面临被淘汰的专业。

以此分析近年来新增最多的专业,也就让人担忧,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很可能面临就业难。统计显示,过去三年来,我国有345 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403 所高校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那么,我国究竟需要多少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方面的人才?这么多学校同时开设这些专业,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本校的培养特色吗?会不会在若干年后,这几个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一样,成为撤销最多的专业?

因此,我一直告诉考生和家长,不要以为开设学校多的专业,就是热门专业。选择大学和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大学的具体办学情况,综合决策,尤其是要了解、分析本人的兴趣。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而是由家长代替他们做选择,家长在选择时,往往就盲目跟风。导致有的学生进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不适合学习这一专业,有的下定决心退学复读重选学校、专业,而有的则浑浑噩噩混日子。

同样,大学在设置专业时,也需要基于本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由教授委员会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进行充分的论证。通常而言,进行通识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不应该总是调整专业,这些学校的办学导向,是以能力为导向而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如果变为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因就业前景不好就把基础学科专业砍掉,那大学就不再是进行通识教育,而是进行职业教育了。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则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要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高校新增专业,分为备案专业和审批专业,其中,备案专业就是各高校可自主根据《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只需向教育部门备案,这就落实了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开设本校的特色专业。开设专业对高校而言,属于教育事务,因此要用好专业设置自主权,高校应把教育权交给教授委员会,由教授委员会负责新设、撤销专业的论证。

(本文作者熊丙奇,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