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教育之原点在激发想象,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教育之原点在发展理性,而不仅仅是讲授道理……”“课程是学校文化变革的密码,课程改变,学校才能改变……”1月28日,青岛香港路小学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杨四耕,与老师们分享《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变革》,系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和丰富的课程建设案例,为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与创新带来了深刻启发。
立德作为起始点
杨四耕从“低智商社会”、深圳富源学校高考移民事件、“北大屠夫”等现象入手,指出赋予孩子判断力和质疑精神的重要性,引导老师思考如何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改革。在他看来,学校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课程改革要指向立德树人,因此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变革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变革。
培育素养是核心
在谈到课堂教学研究时,杨四耕发现,很多老师只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怎么学等表层问题,而忽视了“教学为了什么”这一深层问题。他表示,一堂好课应具备饱满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立体的教学过程、灵动的教学方法、多元的教学评价、鼓励的教学文化六个关键特征。杨四耕还从学科与课堂、学校与课堂、学生与课堂、空间与课堂等八个维度梳理了“好课堂”的行动框架,为核心素养在课堂有效落地指明了路径。
逻辑体系作准绳
当下课程建设已进入3.0时代,杨四耕认为学校应该打造的是有文化感、有目标感、有体系、有深度、有逻辑的课程。通过介绍深圳市草埔小学、西安高新区第一小学、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上海市育贤小学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案例,杨四耕总结了从教育哲学到办学理念,再到课程理念,最终形成课程模式的设计步骤。
通过分析聚焦教学质量的课程设计模型,杨四耕告诉老师们,课程的丰富性、精致性与教学的有效性成正相关关系,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发课程,不断拓展课程的空间属性。同时,他结合自己“首要课程原理”的研究,从情境慎思、文化融入、目标导引、扎根过程四个层面,阐释了聚焦学习的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性架构,并梳理了学科课程群建设的五个实践要点,为老师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教师内省亮明灯
杨四耕的分享犹如一盏明灯,给老师们指明了方向。香港路小学教师鞠艳华表示,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累积和提升,人的发展是心和智的共同发展。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孩子心灵的建设。教师李璐表示,要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如学校的环境、教育者对课程的解读和课堂设计、受教育者的自我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班级的学习氛围和组织形式等。教师张婉表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后给他们设计相应的课程,让每一个孩子乐在其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整场讲座案例丰富、内容充实,杨四耕所传达的育人观和课程理念与香港路小学“幸福三原色”课程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引发了老师们的阵阵思考,老师们表示,要把握课程变革的新走向,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模式,打造有责任、有活力、有品位的幸福校园。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