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刘鹏照:在一体化中实现教育的通与合

2020-06-22 16:23 来源:青岛教育
Array ( [0] => 110 [1] => 109 )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青岛市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事项的融通、贯通、联通,努力实现不同力量、不同资源的整合、聚合、联合、融合、综合,全面提升城市教育品质。

01

一体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模式似乎无所不在。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模式和路径,是不同主体为实现某项功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元素组合行为,这是一个既宽泛而弹性又严密而具体的概念,是两个或几个单体(事项)之间以某种形式联合相互作用、产生合力的过程。教育一体化是指教育主体之间或与教育相关主体之间有机结合,共同实现元素优化组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办好教育形成合力。

(二)

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体化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不仅涉及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多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而且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多个教育学段,还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多重教育任务。“一体化”因应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实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体化发展是破解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当前,教育事业已经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仍存在明显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知识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亟待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教育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等。这些问题,倒逼教育改革发展模式的创新。通过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均衡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

一体化发展是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治理体系是规范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维护公共教育事务秩序和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而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探讨如何使这一系列制度从传统样态(如权力集中、一元主导)向现代化形态(如合作共治、善治取向)的变迁过程。政府、学校、市场、社会之间的整体协调性状况如何直接关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推进一体化发展,无疑是实现多元治理主体整体协调、相互齿合以及集体行动的重要路径。

02

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形式

推动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充分用好一体化发展理念,统筹好“大中小幼老”各个阶段,整合好“师生家校社”各方力量以及“人财物时空”各类资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协同效应。从内涵和形式分析,教育一体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

办学体制机制一体化

实行办学体制一体化改革,可以打破不同办学主体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化解教育投入不足与资源相对浪费之间的矛盾,促进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办学体制机制一体化,包括区域之间的联通,如城乡间、区市间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校际之间的融通,如学校集团化办学和区域内教育联盟一体化发展等,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集团或联盟内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学段之间的贯通,如九年一贯制培养、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中小学结对高校联合育人等模式,构建上下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办民办教育的互通,如采取委托管理等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

教育内容一体化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核心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统筹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快实现教育内容的一体化。从教育活动的内容分析,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有机统一、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从学科不同内容分析,包括了人文教育、科技教育、法治教育、生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从同一学科的上下衔接分析,包括了不同学段间的科学统一,如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德育课程体系等。

(三)

育人体系一体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有效落实这个根本任务,需要我们坚决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理念,构建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相统一、校内教育和校外培养相协同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要树立系统思维,科学把握各个阶段学生成长的认知规律,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要构建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为依托,“五育”并举,知行合一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教育、体育、文化、科技等部门资源,相互协同,形成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合力。

(四)

成长路径一体化

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克服传统的路径依赖,充分激发人的潜能,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长路径一体化,纵向上强调上下贯通,既包括基础教育类型不同学段间的上下贯通培养,也包括职业教育从中高职到应用技术型本科、硕士研究生的贯通培养;横向上强调左右融通,如普通中小学可以通过职业启蒙、职业体验等方式实现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采取学籍互转、学分互认等方式实现普职之间的融通;不同路径之间强调相互联通,如采取综合高中试点的方式,学生毕业有多种选择,可参加全国夏季、春季高考,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实现多元发展、多样成才。

(五)

治理方式一体化

秉持协同性的思维方法,加快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与治理机制创新,广泛调动多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协同优势,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一体化、协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目标。

03

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青岛路径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青岛市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事项的融通、贯通、联通,努力实现不同力量、不同资源的整合、聚合、联合、融合、综合,全面提升城市教育品质。

(一)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通与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通过推动办学体制机制的一体化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当前,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仍然是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推动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有效消除地域、经济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我们要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将全域均衡、优质均衡作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对财力困难市、欠发达镇和薄弱学校教育实施精准帮扶,全面落实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学校建设标准、教师队伍配置标准、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教师收入标准“五统一”并推动城乡学校全方位一体化建设;同时,继续通过名校帮扶带动、信息化推动、城乡教师交流等方式,切实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间的课程、师资、管理资源“三优共享”,补短板和扩优质双管齐下,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全市城乡学生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目前,青岛市已有265 所城区优质中小学与272 所农村中小学结对办学,“一校一策”,重点帮扶农村学校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 推动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发挥核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学生能够平等地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实现自身能力的充分发展。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名校+ 弱校”“名校+ 新校”、名校跨区域合作办学、结对高校联合育人等方式,在集团化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年我们进一步固化提升优质资源集团化办学的制度体系,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以模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采取“1+N+X”的基本模式,全面推行集团化办学。其中,“1”是指教育集团核心校;“N”是指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X”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实践基地、社会场馆等,通过集团化办学,打破壁垒和界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到今年年底,全市至少建立10 个优质教育集团;到2025 年,全市教育集团至少达到30 个。

3. 推动教育联盟一体化发展。教育联盟一般是指不同区域、学校、行业、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不受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的,相对松散的、开放的联盟群体。近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联盟合作方面积极探索,共成立了15个市级、区市级职业教育联盟,联系50 所职业院校、20 个行业协会、512 家企业,涵盖了92% 的专业和90% 的学生,覆盖青岛市主要产业、重点企业的专业群,推动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实现有机融合。近期,我们正在研究制订学前教育联盟发展意见,计划采取“优质园+”形式,推动优质学前教育向薄弱园辐射;研究制订实验学校联盟发展意见,推动不同学段实验校之间的贯通衔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改革经验,带动提升教育质量。当前,随着更大范围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跨区域教育联盟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广泛设立。就青岛而言,要抓住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与胶东经济圈内城市建立联盟,强化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加快实现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互享,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

4. 推动家校社一体化育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青少年发生的问题多起源于家庭,显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任何一方 “脱节”或“失控”,都会削弱甚至抵消教育的合力效应。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分别具备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独位”、家庭“缺位”、社会“错位”的现象并不少见。基于这一问题,青岛市专门成立家庭教育处,以“家长大课堂”“家长面对面”“家校合作网”三大平台和品牌创建为抓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作用,探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体制和新机制。今后,我们要推进家校合作机制的完善,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会同家长一起建好家庭这一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要推进文教结合、体教结合机制的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文化、体育资源,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素质提升;要推进学校与社区合作机制探索,在有条件的区域探讨学校与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二)

创新全人教育模式,实现育人目标的通与合

全人教育是以学校为主导的整体的、系统的教育,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1. 坚持一体化培养的育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在基础教育阶段表现的仍然比较突出。这些导向,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而忽视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法治素养、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全方位培养,让全面发展变成了跛脚走路。我们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青岛市新一轮中考改革政策采用“分数+ 等级”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招生录取方面,实行统一招生、自主招生、指标生分配多元录取,突出了综合评价,突破了唯分数论,有力地撬动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评价改革,更加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2. 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2018 年以来,我们将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作为重要抓手,把“五育”有机融入活动中,通过培养兴趣、发展技能、开发潜能,让学生会讲、会写、会唱、会劳动,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能拥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审美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立足青岛区位特征和文化传统,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构建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红色教育、生存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各类教育融合贯通机制,培育特色和品牌,为学生全面成长搭建良好平台。

3. 坚持知行合一的发展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行合一思想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科学论断与归纳。多年来,我们重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推广研学旅行、志愿服务、职业体验活动。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能力为重,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习者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4.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载体,如何优化课程是当今课改领域着力突破的重大问题。课程一体化建设强调学校课程的连续性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包括不同学段间同一学科课程的融合,如大中小学思政德育一体化课程,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等;也包括同一学段内学科课程的融合,如STEAM 教学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等内容,再如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课程,职业学校普遍采取的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等。这些一体化课程,将分散、孤立的课程要素,整合为关系密切、结构协调的有机体,这既是确保学科课程建设有序开展的正确思路,也是一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以一体化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育人模式变革,进一步推进跨学段联动育人这项工作,促进学科间的整合与融合。

5. 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中小学推行三全育人同样重要,早在2018 年开始,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推行三全育人改革,全面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着力破解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今后,我们要结合阳光校园的创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将“三全育人”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育人保障,共奏育人“合奏曲”。

(三)

创新发展路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通与合

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科学家、学者、艺术家,以及能够创造性地将科技进步和人文发展的重大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我们应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多元化的、发展的人才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

1. 要在普职融通协同发展上下功夫。普职融通是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路径,有利于满足人才多样化发展需要。要通过普职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开放,加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和体验教育,强化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科学分层、分类、分流发展。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深化综合高中改革,扩大普职融通试点,建立健全普职融通能够的课程体系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制度,推动中考招生由一考定终身向多次选择转变、由学生被动选择向自主需要转变、由按分数线录取向按分数带录取转变、由普职泾渭分明向普职融通转变,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样选择、更适合发展和更高质量的教育。

2. 要在中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发展上下功夫。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建、改并重,新建高职院校和“3+4”对口贯通培养、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试点同步推进,全市高职院校总数达到11 所,比2015 年增加4 所,“3+4”对口贯通培养和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占到中职招生总数的63%。未来几年,我们将围绕创建职业教育创新高地,积极探索部分职业院校申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或试点本科层次教育,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驻青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链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 要在校企联通、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协同创新,构建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紧紧抓住深化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的契机,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构建起校企从招生、培养到就业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紧紧抓住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的契机,加快青岛国际职教城建设,按照“整合、提升、引进、合作、共享、创新”的原则,打造全链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通过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整合校企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对接合作机制,培育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行业,建成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形成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有益路径,把产教融合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四)

创新校地融合发展机制,实现教育与城市发展的通与合

一个城市学校办得好、教育办得好,会让生活在此的人们油然而生地产生对这个城市的情感,会觉得这个城市有温度。同时,保持教育良好发展,可以培养更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为他们服务当地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1. 健全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教育关系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和营商环境满意指数,是提高人们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城市认同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构成一个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我们要结合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需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等各方资源,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引建并重,形成高校集群优势,努力让青岛的教育与城市战略定位、发展水平、文化气质相匹配,让教育成为青岛宜居宜业的闪亮名片,让教育成为全体市民的一份骄傲。

2. 健全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独有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尤如精气神韵,是一个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文教结合自古有之,文教相连、文教相依,缺少“文”的”教”是无力的,失去了精神和灵魂,离开“教”的“文”是虚无的,失去了载体和基础。我们要以厚植具有时尚特征、青岛特色、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文教结合平台,打破文化和教育的“部门围墙”,用好双方的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文化、时尚文化,实现以文促教、以教促文,双向服务、双向促进,形成统筹协调又各司其职的文教结合工作格局。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青岛具有引领海洋事业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文化优势,要在“海洋文化”上做足文章,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教育特色重点学科、专业、院校、研学旅行基地等为阵地,打造具有深厚海洋特色的教育文化。

3. 健全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科教融合机制。高校是科技创新和技术产业化的的重要主体,是引领城市创新的重要引擎。科教融合就教育自身而言,体现为在教学- 学习- 科研的过程中所开展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传播、传承和创新。落实到城市发展中,就是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要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输送人才的同时,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发挥高校在培养输送人才中的作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不够。青岛市现有在青高校和已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44 所。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以重点学科和专业集群建设为依托,探索建立校地、校际融合发展平台机制,创建重点学科发展联盟,逐步实现应需设立专业,发展重点学科,加强科技研发,通过校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推动驻青高校与青岛深度融合发展,力促更多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达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目标。

进入新时代,人们群众对优质多元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动员一切力量办教育,在全社会共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大教育公约数,共画立德树人的最大同心圆,共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路径,朝着一个理念、一个方向合力前行,共寻发展,在一体化中实现教育的通与合。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