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邓云锋:聚焦聚力攻坚克难 开启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

2019-02-14 17:09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
Array ( [0] => 110 [1] => 109 )

2019年1月25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邓云锋在会议上强调,聚焦聚力攻坚克难,开启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要求做到“十个聚焦”:

·聚焦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聚焦校园安全,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聚焦基础管理,推动教育系统管理工作科学规范高效;

·聚焦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聚焦立德树人,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

·聚焦群众关切,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聚焦服务产业升级,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再出发”;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聚焦改革创新,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

·聚焦师资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聚焦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邓云锋强调,要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在教育系统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的宣传、应用工作,将其打造成为广大干部师生理论学习的优质资源。

着力抓好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引导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的学、动态的学、联系实际的学,研机析理、融会贯通,不断提高中心组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区分大中小学和不同年级进行创造性转化,针对性要强,真正入脑入心。坚持网上网下全覆盖,充分运用校刊、校报,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开辟专题专栏专版,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这一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

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育人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切实做足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文章。

领导干部要到院系、到班级、到课堂、到宿舍、到师生,和师生打成一片,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广大师生的心坎上。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影响很直接,更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守好责任渠,种好责任田。

扎实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工作吸引力实效性,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思政“第一课”马院“第一院”的建设理念,切实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按标准配备高校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成长中的困难,吸引更多优秀党政干部、专业教师从事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深化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

聚焦校园安全

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把校园安全、学生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高度重视,守住底线,把基础工作抓紧抓实抓牢。

认真分析研判形势,把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安全稳定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全面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启动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的拉网式、摸底式摸排,实行清单管理,横到边、纵到底,把问题隐患找准,宁可重叠交叉,决不留死角、漏盲区、有空白。对所有安全问题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列出清单、落实责任,及时进行整改。要严格制度流程,形成部门联动机制。继续深化巩固“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年”活动成果,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

聚焦基础管理

推动教育系统管理工作科学规范高效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规范管理、狠抓落实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确保教育安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今年将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基础管理规范年”活动,对各项工作都开展一次“回头看”,强基础、建机制、立规矩,加强对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

认真排查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漏洞和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基础管理制度体系、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应急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等工作体系和各项工作落实机制。重点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教师、教好学生。

整顿高校教学秩序,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学生品行和学习过程考核,严格教学质量,以硬约束倒逼学生自主学习、刻苦学习,努力成长成才。

聚焦规划引领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认真学习把握这两个规划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我省研制的《山东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山东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规划,初稿已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征求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将尽快按程序报批公布。

各市、各高校要从实际出发,研制好本地区、本学校教育现代化规划。加强和国家、省教育现代化规划、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统筹做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科学把握发展速度和节奏,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聚焦立德树人

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四个层面,广泛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活动。

坚持德育为先

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健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

要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牢“四个自信”。

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统筹好校内教育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校外活动,做到入脑入心。

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从入学第一课到离校最后一课,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课堂、每个活动、每个班级、校园每个角落,让学校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

要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齐鲁特色文化教育高地,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建设,着力创建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培育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名师,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和优秀案例。

要提升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规矩意识、底线意识,将禁止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校园当做一条铁律,对所有进入中小学(幼儿园)或组织中小学生、在园幼儿参加的活动,发放的教科书、教辅材料、读物及教学器具用品,校园APP等严格进行审查备案,开展全覆盖无死角排查。

深化推进智育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课堂革命”。

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加强课后服务工作,既要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场所资源,引入第三方服务资源,探索出台财政保障和收费政策,用以保障教师增加工作量的绩效和引入第三方机构。

大力加强体育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落实《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落实《山东省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实施体育课程提质计划、“一校多品”工程、学生体质提升计划。

开展高校体育评价工作,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保障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毕业、评优挂钩,对测试成绩排名靠后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

开展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申报工作,探索建立文化教育与体育运动紧密融合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

健全校园足球运动保障体系,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积极备战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既要当好东道主,又要争取好成绩。

传承弘扬美育

深化学校美育评价改革,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艺术素质评价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局面。

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方式,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艺术科目考试评价制度。

开展高校美育评价工作,推进高校艺术活动场馆建设,普及社团艺术活动,推动公共艺术实践活动。

建设一批美育工作示范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让更多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美育。

强化劳动教育

认真贯彻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确保劳动教育课时。

拓展劳动教育实施形式,推动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挖掘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推出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基地。

重视家校共育

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积极参与推进社区家长委员会建设,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权、监督权,构建和谐健康的家校关系。

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深入推进家长学校、家长课程建设。

切实加强乡村学校家庭教育,努力推进实施“乡村学校家校共育万名种子教师培育工程”,利用2年时间,为每一所乡村学校(幼儿园)培育1名家校共育骨干教师,提升乡村学校家校共育整体水平。

聚焦群众关切

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公平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促进公平是引领教育发展的首要价值。各地要聚焦聚焦再聚焦,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补上教育民生短板。

要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深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强化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资源建设,全年新建、改扩建2000所以上幼儿园,新增50万个以上幼儿学位。

实施城镇幼儿园建设工程。提高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配建标准,每3000-5000人口设置一所6个班以上的幼儿园。规模不足3000人口的居住区应进行区域统筹,合理规划幼儿园配建项目。开展城镇居住区幼儿园配建排查整改,按照“一园一案”原则对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全面整改,对规划不足、应建未建、未按规定建设或移交、没有办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2020年底前要全部整改到位。

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与提升工程。把农村幼儿园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体系,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原则,加快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优先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

推进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和教师编制核定、无证幼儿园规范治理、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落实、幼儿园分类收费政策落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等工作。

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9年,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中小学校(幼儿园)未来十年布局规划,为教育发展留足空间。

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统筹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严禁以鼓励民办学校发展为名推卸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责任。

要巩固均衡发展成果,推动全省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有条件的市,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路径。

要继续下大气力解决大班额问题,着眼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局,保持毫不松劲、毫不松懈的干劲,减存量、控增量,建立大班额问题防控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意见落地落实,确保配套教育设施与城镇居住区“四同步”。对全省中小学校各年级最大班额情况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巩固“全面改薄”的成果,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设施配备,推进校园绿化、美化、文化建设,安排相应的奖补资金支持乡村学校建设。 

要加强高中阶段教育

围绕健全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要推进综合高中试点,探索普职融通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启动实施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要继续深化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高中学生生涯指导规划和全面发展。

推进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支持高中与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企业开展联合育人。

要持续推进选课走班工作,扎实应对好新高考改革,为2020年高考打响第一枪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要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健全学生资助标准化体系,完善全省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

兜住义务教育底线,健全落实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加强对残疾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保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少”。

深化高校对口认领省扶贫工作重点乡镇工作,提升高校科技扶贫实效。支持引导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实施教育援疆百校牵手、千生定向、万师援教“百千万”工程。

聚焦服务产业升级

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再出发”

要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省职教十条为抓手,着力提升全省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更好服务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课程改革攻坚战,深入推进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流职业院校和专业(群),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培养既善动脑、又能动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

要健全专业评估制度,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状况报告,引导学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学校要主动针对企业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能力。

要落实好鼓励校企合作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

要统筹办好各层次职业教育

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既要适应发展需求,还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为有志于学习技术技能的学生提供多次选择、多条路径的发展机会。

要彻底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通过改进春季高考制度、完善贯通培养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等。

畅通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渠道,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

要深度开展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合作

要实施高水平深层次合作德国职业教育计划,支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德国先进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德国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共建中德双元制技术大学等,推动我省职业院校进一步上层次、提水平。

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协调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效,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倡导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观,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