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

↓↓

警告:虎爸虎妈,棍棒之下更易出“熊孩子”!

2018-01-19 21:43 来源:赶考网校
Array ( [0] => 100 [1] => 99 )

“虎爸”罚儿子跪在校门口写作业,登上了今天的热搜。

好多人觉得这位爸爸的教育十分不当,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体罚,丝毫不体谅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小编也不认同这种“伤孩子”自尊心的体罚。本来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孩子没写作业的,现在全国都知道了。

而且幸亏他碰上的不是“熊孩子”。遇上熊孩子就是体罚也不管用了。我们一贯主张对孩子要怀柔教育,以讲道理感化为主,但是总有些孩子能瞬间把慈父慈母逼成虎爸虎妈。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熊孩子你是打不怕啊”

广西南宁的新闻报道过:一群熊孩子真的上房揭瓦了!

一群熊孩子爬上34层楼顶玩耍,吓得看到的人马上报了警,就这画面也是看的人心惊肉跳。

如果你觉得这个不明显,那看看下面这张图。想象一下,站在34层楼顶的感觉,小编都觉得腿软。

警方到达现场时,“熊孩子”们已经逃之夭夭了,后来调取监控发现其中一小朋友家住14层他放假带着7名同学前来家里玩耍,无聊才上楼顶嬉戏。警方没有查到这群孩子是如何爬上楼顶的,当他们上门询问是时“孩子的眼角还有泪痕,应该是家长刚打过一轮”。

据了解这些孩子是通过14层的消防通道爬到34层,又跑到楼顶天台,在上面呆了几分钟,没有什么玩的,就下来了。

熊孩子这种不顾“死活”的行为伤的是自己,还有很多熊孩子是害“别人”。

腾讯新闻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割断工人安全绳:“熊孩子”怎么治》

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影响到自己在家看动画片《喜羊羊》,一个10岁男孩想到的处理方法,居然是用刀子割断工人的安全绳。还好绳子有两根,工人只能悬吊空中等待营救。

我们周围发生这种相对极端案例比较少,多的是一些非常调皮的“熊孩子”,但这两种孩子都得到了父母十足的“特别关照”,还有网友调侃“慈母手中线,勒死熊孩子”

现在家长的教育理念上主张不能打孩子,实行“感化式教育”,甚至在很多的欧美国家立法禁止家庭教育里体罚孩子,父母管教孩子,不再是家庭的“私事”。正常的父母不会无缘无故打孩子,但有些熊孩子的种种行为真的让人难以忍受,作为“熊孩子”的父母,到底该怎么管教这些孩子呢?

一般来说,让家长觉得烦恼的熊孩子们有以下特征:

行为有攻击性

熊孩子总是伤人和伤人的行为来解决问题,情绪容易激动,暴躁,甚至成为校园欺凌里面的实施者,毫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完全以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做事情,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简而言之,就是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或者同理心。

没有规则意识

无视外界的规则和行为规范,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时常让家长觉得哭笑不得。

熊孩子为什么这么“熊”呢?

无论是具有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是没有规则感,都是和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相关的,而道德发展实质上取决与孩子的认知发展。

父母教会孩子规则意识

2-5岁的孩子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孩子以自己本能的愿望实施着事情,而这个时候正是给孩子树立规则感的关键期,父母先不要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愿望。当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催生他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开始有规则意识。

父母对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是非,好坏,事情的危险性,在某个具体的场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的感受,学会合作,责任感和自律......而孩子的这些对事情的认知、行为规范和习惯并不能单纯以打骂权威的方式传授给孩子,而是需要一步一步慢慢的让孩子知晓明白,以孩子的年龄段适合的方式去进行引导,比如:角色扮演游戏,绘本故事,换位思考,说服等等。

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对别人行为意图的理解是有攻击性的,和孩子的成长经历是有关系的。在家里父母吵架有没有互相动过手,有没有通过打骂孩子出气。有过度攻击倾向的孩子被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模式所影响。

怎么治理这些“熊孩子们”呢?

为什么家长一遇到熊孩子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将孩子打一顿呢?这是人最本能的情绪发泄方式,攻击别人来缓解自己的情绪暴怒。

很多家长觉得在孩子犯了错误,直接把孩子打怕,记住了疼就不再犯了。比如把别人给打了,家长在别人面前把自己孩子痛打一顿,就是打给对方看,对孩子抵罪性的惩罚。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在挑衅自己,为了维护当爸妈的尊严,也要把孩子“打服了”。

打孩子是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式,见效会很快,但是对于不同的孩子效果是不同的,一旦将孩子打“皮实”了,打骂就对孩子失去了威信力,父母再也找不到更有效的方法,打的越狠,孩子越不听话,恶性循环。

说教孩子往往并不会听从,当时记住了,转眼就忘了。

惩罚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家长需要借助一定的合理惩罚,让孩子印象“深刻”,而不是只是说句“对不起”就结束了。比如说,将家里的故意弄乱,乱涂乱画墙壁。家长不要马上指责孩子,自己收拾残局,而是跟孩子说清楚道理,让孩子自己收拾“残局”。惩罚只是当时见效,过后就忘,让孩子对自己错误的后果“深有体会”才能“长记性”。

惩罚孩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以回报性的惩罚为原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学习以适当和适应的方式教育孩子;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幸福的家庭氛围;父母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行为榜样,也许我们的孩子便不会那么熊了。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