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

↓↓

寻梦环游记:在爱的记忆消失前,我会用力记住你

2017-12-01 16:02 来源:考拉优教
Array ( [0] => 100 [1] => 99 )

《寻梦环游记》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第19部动画长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冒险故事,而是内嵌了无数动人的细节,表达了一个普世道理——被家人牵挂和支持,是多么幸福和重要的事。它像一个立体的套盒,层层推进,把陈旧的亲情主题诠释出了新意和高度。

电影的表层正如它的片名,是一个寻梦的故事。

米格是墨西哥一个普通的男孩,生于鞋匠世家,被歌神鼓舞,立志做音乐,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原来,当年曾曾祖父为了追求音乐梦想,抛家弃女,曾曾祖母以一人之力养育孩子,开创了鞋匠事业。自那以后,音乐就成了家族禁忌。

米格显然要反抗。他和无数年轻人一样,充满热情和干劲,决意要轰轰烈烈、勇敢追梦。

在寻梦之路上设置阻碍的家人理所当然地成了经典的反派。他们禁止米格与音乐家接触,毁掉他心爱的吉他,强行规划好了他的鞋匠生涯。他们就像威逼孩子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的家长,看起来那么专制、愚昧、不值得陪伴。米格要冲破他们,推翻他们,离开他们。

然而,故事在此发生了急转弯——因为一场意外,米格闯入了亡灵的世界。

随后,寻梦的表层被剥开,亲情的重要性逐渐显露。

为了回到尘世,少年需要得到故去家人的祝福仪式。这场仪式,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意味着一层情感的转变。

第一次,家人祝福的条件是禁止米格碰音乐,第二次不再提及音乐,而是改成了不许忘记我们。第三次则是无条件的祝福。

米格的反应,也从一开始的强烈抗拒,转变为深深的理解和感动。他意识到,梦想与亲情之间,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追梦重要,家人同样重要。没有家人祝福的梦想是有遗憾的。

在《寻梦环游记》中,剧情设计呈现了一个双向的成长过程——对立的双方学会了换位思考:父母家长不再施展控制欲,逐渐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孩子发现亲情不是锁链,而是一种珍贵的联结。

而后,电影慢慢铺开,开始讲述其第三个命题:生死。

影片表达了墨西哥人的生死观,庆祝亡灵节时,人们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不是像东方人那样,对死亡讳莫如深。

同样,与我们想象中可怖的阴间不同,片中的死亡之域热闹非凡。亡灵们在一片笼罩着浪漫紫色的柔和光芒里,过着与尘世相似的生活。他们享受现代设施,也有贫富差距,也会思念另一个世界的家人。

当然,他们也有可能日渐虚弱。因为,如果一个亡灵不再被尘世中的人挂念,就会迎来第二次死亡,真正灰飞烟灭的死亡。

它提供了“生”的另一种定义,即,肉身的腐朽不能宣告一个人的逝去,被遗忘才是。

我们被人牵挂,灵魂得以长存。同样,当我们铭记着逝去的亲友,他们就不会真正消失。人与人的联结,丰富了生命的意义。

随着故事的推进,“联结”的含义也在不断拓展。

米格在探险中遇到了重要的伙伴,他们起初交流非常不顺利,但一场合唱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后来,米格联合家人,与反派斗智斗勇,音乐是他们战斗的武器。

故事尾声,终极悬念被揭开,引爆泪腺的,也是一首简单的亲情之歌。几十年过去,熟悉的旋律响起,弥留的老人仍然可以像天真少女一样,眉眼弯弯地跟唱。因为歌中承载的,是满满的往事和情意。

此时回头来看,米格热爱音乐的设定,就有了更深的寓意。音乐不仅是梦想的对象,还成为传递情感的工具,回馈到亲人身上。片中的歌神,之所以被无数人供奉,就是因为他创造了超越个人亲情的、更为广泛的联结,感动了无数陌生人,创造了集体记忆。

哪怕是主张“我希望我的死亡是彻底的”的博尔赫斯也认为,不朽存在于别人的记忆中,存在于我们留下的作品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创作者都实现了某种永生。

最后,米格并没有像选秀广告上说的,借由音乐登上人生巅峰。动画片避开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梦幻,而是让米格拥有了平凡人的幸福。他终于骄傲地弹起吉他,为家人们歌唱。此时的他,有梦想,有家人,还有亲手创造的意义。

这部绚丽多彩的动画片,提供了一种温暖又动人的见解: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当闪闪发光的时刻到来时,我们对它的最高礼遇,就是铭记于心。

所以,我们才更应该珍藏已有的记忆,创造新的记忆。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