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嘉峪关学校:海大博士带我们“海洋寻宝”

2017-11-10 16:44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Array ( [0] => 110 [1] => 109 )

青报教育在线讯iqdedu.com  “大砗磲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动物,1934年,大砗磲的壳里发现了一颗保龄球大小的巨型珍珠,十分罕见!”

“‘贝’字的由来与货贝有关,在古代,货贝的贝壳曾被当做钱来使用。”

“中华鲎血液是蓝色的!”

“2017年曾采集到数千岁的三射尖柳珊瑚!”

“我国收藏界曾出现过一种“生发石”的奇石收藏品,是伞藻长在石头上。由于伞藻是活着的藻类,且藻体是钙质的,因此人们误以为石头长出“头发”。”

……

11月9日,青岛嘉峪关学校海洋社团的同学们继上周的海洋教育课堂后,化身海洋知识解说员和小小探险家,来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寻宝探秘,开展了一次受益匪浅的海洋课程研学活动。

据了解,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是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优秀场馆,场馆内生物标本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生物进化顺序排列。在中科院的海洋生物标本馆,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世界,周身都被海洋中神秘的动植物所围绕。同学们化身小小探险家,寻找自己好奇已久的海洋标本,接着同学们又变身海洋知识解说员,将海洋知识准确自信地向其他同学娓娓道来。最后,海洋大学的博士带领同学们二次畅游标本馆,对场馆内的标本进行更为细致的专业讲解。

为何同学们能担当好海洋知识解说员的角色?一切源于嘉峪关学校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在此次海洋研究所“寻宝之行”之前,学校建立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团为主的海洋知识顾问团,精心挑选海洋生物标本馆中最具代表意义的生物,写成生物解说词,让海洋社团的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相关资料,通过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生物的特点和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意义。最后,中科院的老师们会审批同学们的小故事,修改错误及补充知识点。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孩子们在馆中找到自己提前调查了解的生物标本,并担当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及评委老师脱稿介绍他们要讲解的生物。

嘉峪关学校的三年级二班的同学兴奋地说:“我在海洋研究所了解到很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原来长牡蛎就是我们青岛的‘海蛎子’,仿刺参就是我们常食用的海参。我们家里精美的风铃是石笔海胆做的。海带可以抗肿瘤、排铅解毒,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这些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我回家后也可以将这些海洋知识告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本次活动的最后,中国海洋大学的杨老师为海洋社团的同学们带来海洋生物小标本作为礼物,表扬同学们落落大方、思路清晰的讲解表现。成绩和排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树立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杨老师告诉青报教育在线:“现在网络和书本上的知识并不准确,而学习决不是简单的从网络或书本中将知识复制粘贴,而是要辩证思考再实地求证。‘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主动参与,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继承了科学家求真求实的精神!”

嘉峪关学校副校长胡繁华表示:“海洋研究所的寻宝之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知识的兴趣,也锻炼到孩子自身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到鹦鹉螺和玳瑁等可爱的海洋生物在人类的过度捕捞下濒临灭绝,洋溢出对海洋生物的关怀与保护之情。这种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之情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难能可贵!”

青报教育在线iqdedu.com 纪采琳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