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如何高效地进行跨学科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该怎样进行?课后作业如何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巩固知识点?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探索,11月18日,研修班在扬州聆听了专家的主题讲座,与名师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汲取经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转型重构,培养综合性人才
18日上午,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恒富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重构与质量评估》专题讲座,并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重构?“从学科素养来看,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成长性的教育特性。”专家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世界性走向,凝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培养的核心要素必须体现教育特性,教师应注重挖掘各门课程对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应做的贡献。
王恒富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易存在“一锤定音”,缺乏平等对话,致使课堂失衡;教学方法“一厢情愿”,缺乏睿智生成,致使课堂失策;学生“一知半解”,缺乏深度学习,致使课堂失重;问题“一概而论”,没有体验践行,致使课堂失真;知识“一鳞半爪”,缺乏整合建构,致使课堂失联;评价被“一叶障目”,缺乏辩证分析,致使课堂失范六大问题,教师应落脚于素质教育进阶式目标、结构化学程、挑战性活动、驱动性问题、持续性评价、生成性成果六大落脚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创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性人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王恒富呼吁研修班的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综合运用,根据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实施理解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的综合运用。此外,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理解性、生成性和价值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和生成,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个体经验调动起来,实现个体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结,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生成经验。同时,对知识的价值进行审判性判断。
“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探索适合学生心智、大脑、身体和所处环境有机嵌入的学习方式,强调身体在联结心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以及情境之于身体和心智的刺激、诱发功能。”专家言简意赅地指出,教师应体现学生的活动机制,深度学习通过活动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实践创新素养。这种活动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和外在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知识、经验、情感、价值的互动、生成和构建,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与建构。
教师们沉浸在专家的精彩讲座中,全神贯注地记录笔记,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来自平度市教体局的荆瑞芹主任说:“王专家的学识渊博,他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取材于古今经典,彰显了江浙学术的高水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学习的。”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孙素梅接受采访时说:“最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跨学科协同教学。整篇讲座贯穿了大量孔子的故事和古诗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我们享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精神大餐,也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分工筛选 建立完整的作业工序
下午,朱建明老师为研修班做了以“‘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设计”为主题的讲座。据悉,朱建明为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是教育部中考数学命题评估组的核心成员。本次讲座中,朱建明就学校作业设计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为老师们提出了设计参考。
学生作业与课堂学习的哪些方面保持一致?朱建明以南京市金中河西校本化作业的形成方式为例,讲述了如何对作业进行“分工筛选”,专家强调,学生作业要与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缺失点及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保持一致,从布置作业前的组内研讨、审核到学生练习中的错题难题分析等环节缺一不可,如此才能通过作业看清学生的遗漏,对重难点进行查漏补缺,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面对生源基础参差不齐,作业难度不好把控的问题,专家给出了“创设情境、呈现目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拓展总结”的24字方针。专家指出,面对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首先要在课堂中寻找解决方法,学会打造新型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好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把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从“要我学”升级到“我要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导学,在探究中问学,在合作中互学,在展示中品学,在训练中做学,在提升中思学。
“不要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题海’战术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学生。”专家简明扼要地为讲座做了总结:“让学生在掌握的知识点上加强训练是画蛇添足,而面对难题就退步更是掩耳盗铃,只有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作业工序,通过‘有效作业’对学生精准补偿,避免‘无效’学习。”
华侨中学语文教师梁小燕在课后笔记中写到:“‘学然后知不足’,本次研修的专家报告让我们有了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与动力。集中学习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学习反思之路却一直延伸,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立足本职工作、发奋学习、边行边思、开拓创新,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青报教育在线 原赫 苏现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