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

↓↓

来自“守星人”的自白——请用真挚的感情点亮“特殊儿童”的星空

2019-04-10 17:23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Array ( [0] => 100 [1] => 99 )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不久前将自闭症患病率的估计提升到了1:59,这意味着自闭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从20年前不足万分之一,到十几年前变成了千分之一,增长了十倍,现在不足百分之一,足足上升了上百倍。不断升高的发病率,也让人们对这一疾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五不”行为判断自闭症

“孩子大概在两三岁的时候,有一天我陪聊天,发现他无法与我对视,”9日下午,崂山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患者胜胜的妈妈回忆道,“后来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些异常,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他总是置之不理,想要什么东西也不能准确表达出来。去医院确诊为自闭症时,我几乎无法相信,因为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胜胜今年18周岁,高高的个子,帅气的面庞,表面看上去与旁人无异,当记者尝试着与他交流时,却艰难不少。他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周围的人和事似乎一切都与他无关,有时候会不断重复一句话。胜胜的妈妈在谈论起这些年的经历时,始终面带着笑容,似乎已经忘记了背后的艰辛,也或许她已经习以为常。尝试了无数种治疗方法后,也让她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她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给孩子良好睡眠,于是每天带着去跑步,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母子两徒步1500多公里,胜胜的妈妈也成功走出肥胖行列,从150多斤的体重变为现在的120斤。

在她看来,孩子如果出现“五不”行为——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具体地说,缺乏与人目光对视,叫之不应,不能依指令指认人或物,不会发音对话,以及出现社交和语言能力的倒退,比如曾经说过的词,之后不会说了;原本会模仿拍手、躲猫猫、挥手,又失去了这些能力,或者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等,家长就需要警惕有无自闭症的可能,一旦发现了异常,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康复治疗越早越好

在崂山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堂中,李翠甜老师带领6个“孩子”进行侧平举锻炼,对他们的肢体动作进行康复训练。李老师告诉记者,几个“孩子”年龄都超过了19岁,最大的已经28岁了。通过几年的学习,他们生活基本都能自理,也乐意跟人交流。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彼此互相帮助,同时也能够很好的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等到“毕业”之后,至少可以做到自己照顾好自己。据悉,90%以上自闭症患儿都被延误治疗。这跟家长的“否认”心理有关,很多家长会侥幸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是还小,大一点就好了,从而延误了确诊和治疗。还有很多人认为自闭症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但目前已经证实,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李老师说:“假如能够早发现早治疗的话,或许能够比现在更好一点。”

自闭症孩子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

“大多数人如果遇到看起来不太‘正常’的孩子时,第一反应是躲得远远的。”李老师说:“怕他们进行攻击或者其他一些不正常行为,但当真正接触时,会发现他们是善良可爱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可能某些普通人认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很艰难,但也有一些普通人无法想到做到的事情,他们却能做到,或许在我们眼中他们不正常,但是很有可能在他们眼中我们也是不正常的,只是我们属于一个大类别,他们属于一个小类别。如果一定要做‘正常与不正常’之分,那么每个人都是正常的,每个人也都是不正常的。”“当我们不把他们当做病人来对待的时候,他们会更容易融入社会。”

胜胜妈妈说:“之前我了解过一个自闭症孩子,他母亲告诉我说孩子这几年有了很大好转甚至有望恢复正常,原因是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不认为他患病,一直将他当做正常人对待,一起学习一起玩,一起长大,逐渐的孩子也受到了朋友的影响,慢慢融入人群当中。我们希望得到更多人‘自然地、不刻意的’关爱,而不是‘刻意的、形式上’的关爱,真正能让孩子走出来的,或许就是一份真挚的情感。” 青报教育在线记者 杨帆

每日推荐
X